(通讯员:杨上)脚下沾泥土,心中悟新知。为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,提升MPA研究生对公共治理与乡村振兴的认知能力,10月25日,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组织2025级MPA研究生和部分教师前往灵山公园和林语未来村,以“生态修复+乡村振兴”为锚点,开展了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现场教学。
从校园到现场:一场沉浸式研学的启程
清晨,研学队伍从学校集合出发,乘大巴前往灵山公园。师生们在运营方负责人的带领下,聚焦生态修复技术、文旅融合业态、公共服务设施、社区参与情况四大维度,实地考察乌龙泉矿生态修复成果——昔日矿坑的“绿色蜕变”,让MPA学子直观感受到生态治理的实践逻辑。

图 1 灵山花境合影(拍摄:杨上)

图2 师生们听取灵山公园建设情况(拍摄:杨上)
从观察到对话:解码乡村振兴的国企联建模式
下午,研学队伍前往五里界李家店村国企联建示范村“林语未来村”,开启了乡村振兴模式的深度探访。从村落规划到产业布局,从民生服务到治理机制,学子们边走边看、边听边记,在“自由参观+走访交流”中,触摸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。
图3 林语未来村合影(拍摄:朱婉婷)
从实践到沉淀:研学总结里的思考与成长
分组讨论环节,各小组结合上午“乌龙泉矿生态修复”与下午“林语未来村国企联建”的实践见闻,围绕“生态治理的政企协同路径”“乡村振兴的资源整合模式”等议题展开思辨,在思想碰撞中提炼MPA视角下的专业见解。
随后,各小组代表依次分享调研感悟,从“生态修复的社会效益”到“国企联建的可持续性”,从“公共管理工具的落地应用”到“乡村治理的群众参与”,多元观点串联起实践观察与专业理论的纽带。姜庆志、杨嬛等老师现场点评,既肯定了学子们的调研深度,也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提出了延伸思考方向。

图4 分组讨论及发言(拍摄:杨上)
这场“行走的课堂”,让MPA学子跳出书本、扎根现场,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中,读懂了公共管理的“泥土温度”,也为未来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积累了生动的实践养分。
审核:杨兵、姜庆志、王家合